1978年,现存规模最大、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曾侯乙编钟出土。鉴于文物保护,至今只被奏响3次,而复制曾侯乙编钟需在原件上翻模,目前也仅复制了6套。由于铸铜工艺、乐音复制等的复杂性,如何完美再现曾侯乙编钟是个被反复研究的课题。
2022年8月,NExT音频团队接到腾讯游戏“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任务,亲赴湖北省博物馆,采录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完整音源,并对677条录制样本整理分析。历时近2个月,制作涵盖了全套64个钟体(不含无法演奏的镈钟)的全部正鼓音和侧鼓音,总计613条有效单音音源。
本次「爱游新生」播客特邀三位音频老师做客,分享了曾侯乙编钟的起源、其在古代礼乐中承担的角色、“一钟双音”的由来、采录过程中的趣事等。欢迎收听幕后故事揭秘!
同步上架小宇宙、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扫码收听。
特邀嘉宾
SPEAKERS
杨杰
高级音频设计师
张欣
高级音频设计师
子健
高级音频设计师
主播担当
PODCASTERS
希辰|高级音频设计师
收听指北
SHOWNOTES
00:48 嘉宾介绍
02:46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起源
张欣:很多人对曾侯乙编钟是陌生的,我们也一样,去之前看了很多资料,当亲眼见到,还是惊呆了!连摸都不敢摸。这套编钟共
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
高2米65,长7米48,比想象中高大多了,人站在面前,犹站在高墙前。
曾侯乙编钟原件全貌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杨杰:编钟被誉为“国之重器”,所谓重器,从字面看是沉重的乐器,即指青铜器。中国虽早在夏朝就掌握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但一直是贫铜国家,在铸造技术不够成熟的当年青铜比黄金还珍贵。作为大型礼乐重器,古代编钟往往只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等场合奏响,作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周礼·春官》曾记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即指天子四面摆放乐悬,诸侯三面摆放,卿大夫两面,而士只有一面。曾侯乙编钟右侧还有一排编罄,演奏时两者合奏。
曾侯乙编磬
磬音色明亮清脆,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而钟声悠扬绵长,像一条精美的长线把散落一地、珍珠般的磬声串了起来,“金石之乐”“钟磬合鸣”奥秘源此。
22:23 “一钟双音”,世界音乐史奇迹
曾侯乙编钟铭文出现了七声音阶,打破了七声音阶从国外传来的说法,这和“一钟双音”一起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张欣:“一钟双音”指敲击编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发出不同的乐音。具体说从正面敲击,会得到一个Base Note(基音),从侧面敲击,会得到一个以小三度为准的音。以七声音阶为例,如果第一件钟的正鼓音为“do”,则侧鼓音为“mi”,实际是个
和声。这是因为编钟的独特造型——两片瓦扣合在一起,就有两个不同的音。
子健:只是从后期大量的样本分析来看,我更倾向于
“一钟多音”的说法。我们通常按基频的频率计算音高,但编钟并非单音乐器且频谱复杂,于是以哪个音命名其音高变得很难判断。好比几条河汇集,分不清哪部分水来自哪条河。
杨杰:多年从事音乐声学研究的韩宝强老师曾在文章《双音钟音乐性能检测》中提过,“一钟双音”其实是以牺牲音色为代价的。
28:52 1件还是65件乐器?
张欣:我们在出发前有很多讨论,是把这套编钟当成65件乐器,还是把它当成一件乐器来录?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古人的听觉习惯来制定方案。
杨杰:目的不同方案不同。具体讲,是录一件编钟,还是65件编钟的声音?前者只需找到一个几何位置,确保每个钟听起来的音色平均。后者则需针对每件乐器都要制定一个方案,要65个方案。几经商榷,最后我们选择了折中方案,分别从近场、中场、远场三个不同的距离来录制,将这套编钟作为一个整体的乐器呈现。
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录制测试现场
33:19 可能比电影奢侈的同期录音设备
杨杰:确定方案后,我们就开始筹备此次武汉之行要带的设备。第一个纠结的问题就是带电脑?数字录音机?还是高精度声卡?让电脑稳定工作8小时有点悬,高精度声卡经不起上海到武汉的旅途颠簸,最后我们决定带
数字录音机——稳定、安全,最重要抗造。
这套设备单录音机和话筒就将近
30万元,大部分电影的同期录音可能都没这么奢侈,有些还是自己购买的私货,就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
“赚钱是为了工作”。
此次出行所有录音设备
36:23 身兼数职&分工协作
张欣:现场杨杰负责录音机,我充当场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确保现场录音环境没有底噪。
录音现场的张欣(左)和杨杰(右)
子健:我要身兼数职,主职负责台上近场话筒摆位,因要录制各个编钟的正鼓和侧鼓双音,光话筒就要移动
128次,还要确保角度距离完全一致。另外演奏师站在编钟后,听不见台下录音师指令。我在台上充当他们的
沟通桥梁,演奏师每次手提木棒悬在空中,等我传话再敲钟,一天8小时,敲击上百次,下午5点多差点低血糖。
还有更隐藏的任务是给
钟做Massage(按摩),因编钟常年挂在挂钩上,结构固化,导致发音可能失真,所以我需给它们挨个“松松筋骨”。这套钟总重
5吨,一天下来还真是个体力活。
子健中场休息(Massage不容易ಥ﹏ಥ)
配合录音的演奏师
42:53 抗噪VS催眠
张欣:现场遇到的最大挑战是
各种噪音——空调机的嗡嗡声、除湿机的轰鸣声、突如其来的蛐蛐声,最神奇的是
此起彼伏的呼噜声。现场工作人员有在后台睡着,有在观众席睡着,甚至我和杨杰俩人也互相提醒不能睡着,因编钟发出的
非常稳定的正弦波,太像
冥想伴奏曲。
被抓住打瞌睡的小哥(T▽T)
45:11 样本整理和分析
张欣:虽只录制一天,但文件却有
667个,花了近1个月才将这些素材处理成可交付文件。我负责所有流程,包括文件的
命名规则,杨杰则专注于声音本身,根据我给到的命名规则将所有声音处理完。
杨杰:命名会涉及到音高的定义,因编钟声音较杂,导致两人听到的音高不同,所以经常来回返工,就差“打架”。后来我们就在样本命名中将所有可能的音高都标出。
子健:我主要专注在音频样本数据分析,简单说就是对其进行
解构,让大家知道编钟的音色和传播性能如何。此前对曾侯乙编钟的4次测试中都不太完整,没有声辐射的数据。这次虽没有专门测量声的仪器,但因采集到的数据足够多,所以分析的依据也较多。
将录制样本映射到按键中
56:17 如何让数字化遗产有用
杨杰:录制前我们就考虑过两个问题,
如何让作曲家用到这批声音样本,如何将其应用到游戏或其他产品中。后期我们交付了很多版本,虽无法做到绝对客观,但尽量基于声音设计师的专业度、直觉和经验,做到无限接近客观。
作为数字遗产,我们能做到多高标准,就给到多高。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个简单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锤子敲钟,出来的声音才是对的?首先要判断什么是对的声音,这不仅需查看很多资料,更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第二用什么锤子,这需要和专业的演奏家进行合作,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样的锤子和力度敲钟出来的声音才可能是对的。
这个项目最有趣的点在于,我们希望呈现一些客观的东西,但就像一幅画一样,
如果你看到的角度有限,你所获知的信息也有限。当你看了更多的资料,如果再去录一次,我肯定会调整方案。
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是NExT音频团队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触碰规模如此宏大,乐音如此复杂的中国传统古器乐,同时是业内第一次对其进行
系统化、高标准、高品质、高精度的数字采样和还原。礼乐文明与数字世界的碰撞,还原千年古音之流转,将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唤醒更多人对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认知和热忱。
山河壮阔,古今共此声!
来源:NExT Studios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FtYgUCpH5kJEJr4TyXkM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