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人记不得自己吃过多少面包一样,热衷于战斗的玩家肯定记不得曾在游戏里看到过多少爆炸。
这年头,即使在《我的世界》风轻云淡地堆砖块,都会遇上咝咝作响的苦力怕,把辛苦修建的基地轰掉一半。
更不用说,那些玩军事题材的玩家已经见识过、制造过、承受过多少火光冲天。
隔着屏幕看虚拟世界里的爆炸,刺激又无害,想必这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要素。
但虚构场面看多了,大家也逐渐觉察出某些超现实套路。
最为着名的,可能是“红色油桶一枪爆”。
只要你玩射击游戏,就有大概率在场景里发现各种形态的油桶、煤气罐。
它们被涂成唯恐你看不见的颜色,还被贴心地置于敌阵之中,个别敌人更会懂事地躲在此类瓶瓶罐罐后面……
总之,所有的安排就是鼓励你对准油桶按下左键,用一发子弹开启一场焰火表演。
不过在现实中,想要一枪打爆油桶可能没那么容易。
流言终结者曾做过一发子弹引爆丙烷容器的试验,结果普通手枪弹、曳光弹压根无效,最后得用燃烧弹搭配转轮机枪才能“射爆”。
因为一般来讲,燃油、燃气都需要与氧气混合才容易被点燃;普通金属枪弹足以击穿容器,却未必能保证引发爆燃与爆炸。
但从游戏性的角度来说,一打就炸的场景爆炸物乃是刚需。
试想若在《生化危机3》(和重制版)弹药紧缺时,不能抬手一发打爆油桶清理僵尸群,那体验得多拉胯?
事实上,一枪就炸的爆桶在现实历史中也曾存在过,只不过里头装的东西有些特别。
在美国加州有一个圣苏珊娜野外实验室,曾隶属于 NASA,开展过核能、火箭测试研究,因遭受核污染而被废弃。
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据说就是当年工作人员处理废料的路子太野:他们把放射性核废料装进桶搁空地上,然后用步枪射击引爆就 OK 了 [1]。
不知这批美国实验员是不是脑袋有坑,才敢如此处理高危废料。但他们的大胆操作也证明,游戏所需的理想爆桶确实存在,只要内装高危放射性物质就成!
所以今后我们在《毁灭战士》、《无主之地》等游戏中,打爆那类泛着绿色荧光的桶桶时,可不要忘记它们或许是最科学的场景爆炸物了。
当然,最终不管装什么,桶只要放进游戏里就得服务于玩家乐趣,顺从套路变得易燃易爆。
“爆炸威力被削弱”也是一个类似的套路,请看《生化危机2重制版》的典型场面:
榴弹身前引爆而我发型丝毫不乱,终结者机器人都未必能有这么强力!
还有《CSGO》里的手雷,名字里的“HE”(高爆)看起来威风,对全甲敌人最多仅造成 57 点伤害,一般只能用来压血量或补刀。
《生化危机》中玩家不得不与怪物贴身作战,《CSGO》则是被设计为侧重于对枪,它们都有各自的理由而限制了爆炸物威力。
但在现实中,榴弹、手雷的威力可不是那么“温和”。它们引爆后会形成的高速金属破片,向四面八方飞散,覆盖半径 5~15 m 的区域,只要被一颗破片撞上就约等于挨了一枪。
倘若离榴弹、手雷的引爆点更近一些,受害者除了被破片打得千疮百孔,还要承受高压冲击波,导致脏器破裂、内出血、脑损伤……
真实爆炸就是这么无情而残酷,根本不存在“有烟无伤”的侥幸、也不会提供“喘气回血”的机会。
不过,也有一些拟真向游戏试图还原真实爆炸物效果。比如《武装突袭3》中爆炸物理演算就参考了现实规律,《逃离塔科夫》则会模拟手雷破片四散撞击远处物体的声音。
还有《彩虹六号:围攻》,则尝试从底层机制上再现爆炸物杀伤原理:先划出一次爆炸的伤害范围,再从炸点发出射线模拟破片,最后根据射线与障碍物、人物相交情况计算伤害。
虽说《围攻》同样为了平衡限制了爆炸物威力(C4 爆炸清不了半间房),但也确实用这套系统做到了相对真实。
奈何游戏里计算爆炸的方式越复杂,出 Bug 的概率就越高。几个月前《围攻》爆炸系统刚更新时,就一度让游戏变得格外欢乐。
有人发现透过小洞直视 C4,就能免疫所有冲击波与飞散破片。
有人往楼下抛霰射炸药,却遭神秘破片爆菊而死。
只能说,爆炸这种现象在现实里极度凶险,在游戏里也不太好掌控。
关于爆炸形成套路也算提供了某种方便,让开发者好做游戏,也让我们玩家容易理解规则。
因此在游戏里见证过大大小小的爆炸后,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呢?
资料来源
[1] Wikipedia: Santa Susana Field Laboratory
作者:HypnosiaVX5
来源:杉果游戏
原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4939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