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者们
翻开最近的游戏发售表,你会发现ACT和ARPG这两个类型的游戏如今已经是“魂味儿”遍地:《嗜血代码》《迸发2》《遗迹:灰烬重生》《灰烬》《暗黑血统3》,再加上《渎神》《黑暗献祭(Dark Devotion)》《亡灵诡计(Death's Gambit)》这些独立横版2D的魂Like,你得承认以“高难度”、“受苦”、“硬核小众群体”为标签的“魂”系列已经到了像《恶魔城》那样以游戏名称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的高度。
创造一种游戏类型是件很难的事,尤其是在游戏内容越来越复合化的今天。然而创新的威力依然是惊人的,就像这几年里“MOBA”和“吃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整个游戏行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热情。“魂Like”不是一个大众化的游戏类型标签,但它不光让“魂”系列从《恶魔之魂》首发只卖几万份的无人问津走到《黑暗之魂》系列销量2500万的业界红人,让From Software从准二线厂商走到了准一线,也同时引来了许多同行们的争相“效仿”。
“传火”火遍了游戏界
有时候玩家会感慨“魂Like”的影响力,什么游戏里都能发现点魂元素;而有时候也会自己玩到的这款“魂Like”怎么有点怪怪的味道。拿最近这些魂Like来说:《嗜血代码》借鉴了魂的战斗系统,但它设计的常驻NPC让战斗难度大幅下降;《遗迹:灰烬重生》有体力条、无敌翻滚、雾门BOSS等魂的元素,但它也有Roguelike元素、随机的装备词条等机制;《渎神》有着浓郁的宗教黑暗艺术氛围以及残酷的战斗体验,但它本质还是更“银河城”一些;《迸发2》的开发商Deck13是专业的魂Like模仿户,但机甲和未来科技的背景还是给了制作者一些想象的空间。
离魂系列起源的《恶魔之魂》发售已经过去了十年,游戏产业也将进入下个世代,我们应该是时候回头看看这些年的“魂Like”们究竟是否借鉴到了魂系列(这里我们讨论广义上的魂系列,即《恶魔之魂》《黑暗之魂》三部曲、《血源诅咒》,《只狼》算不算“魂”之后再讲)的精髓,是否有给玩家带去更好的体验,对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带来了哪些改变。
《嗜血代码》将二次元和魂Like结合了起来
战斗的精髓
在众多魂Like里,《嗜血代码》对魂系列的战斗的借鉴应该算是比较直白的。角色攻击防御、闪避翻滚、防反背刺这些基本的战斗动作“魂”味十足,即使你捏了个白白净净的二次元妹子,但你背着大剑跑图、绕着怪物二人转的画面都让你想起在洛斯里克王城的那些不眠夜。
说实话“吃神组”做的这套战斗系统真的没什么大问题,虽然手感上有些像“背刺老摸不到屁股”这样的瑕疵,但整体来说人物动作还算流畅,打到怪物身上也算是刀刀到肉。配合“二次元”、“吸血鬼”这些特别“大”的主题背景,群众给个特别好评并不意外。
魂系列的战斗系统,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有趣的设计。2009年《恶魔之魂》出道时,人们对这种“攻击缓慢、翻滚拖拉、死起来超快”极不适应,觉得制作人你在逗我,这游戏是没做完吧。但很快玩家开始发现这套战斗系统设计的精妙:它操作简单、易学,毕竟就轻重攻击、防御翻滚这几个键;实际玩起来不再像传统动作游戏那样纯粹要求你的反应和记忆,策略和经验也能成为你的“武器”。这套战斗系统的精髓就在于解放玩家在面对之前传统动作游戏时候的顾虑(招式背不出、眼睛看到了大脑没跟上、大脑会了手不会),将他们所有的精力放在战斗过程上。
《恶魔之魂》初期曾被吉田修平怒斥为垃圾
《嗜血代码》借鉴了这个理念,所以它有着不错的战斗体验。同理如果其它ARPG也照搬魂系列的战斗系统,也都会有一个下限不低的战斗体验。而要是设计者还有那么一些独特的想法,效果甚至还会更佳。比如《迸发》中的“部位锁定系统”,你可以锁定敌人不同的部位然后将其砍下,获得相应部位的装备;又比如《仁王》中威廉一招一式的日本剑术下,藏着“上中下姿态”、“招式学习”、“残心系统”这些脱裤魔忍龙组对于动作游戏独到的理解。
熟悉了魂系列,《嗜血代码》的战斗难度也大幅下降
只不过Deck13对在战斗方面的改变有点略显画蛇添足,防反的加入能完善战斗系统,但《迸发2》却使用了“十字防反”这种需要玩家判断敌人攻击方向的设计。“十字防反”让《迸发2》的战斗系统完全变成一个只适合1V1的系统,你需要锁定敌人来切换瞄准不同部位,还需要锁定敌人来打防反,一旦遇到堆怪的场景游戏的战斗体验就直线下降:锁定敌人就很容易被背后的敌人跳劈,不锁定敌人你就只能满地打滚连防反的机会都没,《迸发2》中敌人可不像《黑暗之魂》里行动迟缓、攻击欲望低下的杂兵,除了跳劈、蓄力斩这些秒杀玩家的手段,他们还会在隐身、会在远处造机枪塔,甚至会拔出枪扫你一梭子,总之就是不会聚在一起乖乖让你AOE。
处理多个敌人本来是魂系列战斗系统一直以来的瑕疵,《迸发2》的“十字防反”却愈发的让问题更加严重。而这些情况基本都出现在前期,中后期反而有许多场景让玩家和精英敌人单挑,倒是让战斗爽快度上了一个层次。
《迸发2》的处决镜头
但无论是《嗜血代码》也好《迸发2》也好,它们战斗系统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模仿的好不好”,而是在于“为什么要去模仿”。
魂系列战斗系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洽性”,游戏的战斗系统、战斗机制与游戏的背景是严格自洽的。也就是说我用大剑、魔法去战斗是因为游戏背景是中世纪风格的神话故事;我顶着盾和穿着重甲的骑士唱二人转是因为旁边就是洛斯里克王城。同理在《血源》《只狼》中,玩家角色的战斗逻辑也是自洽的:拔枪枪反是因为游戏的维多利亚艺术风格;一把打刀砍穿游戏是因为只是个穷酸忍者。
玩家在《嗜血代码》中扮演的是吸血鬼,游戏也为这个主题设计了一套“吸血补蓝”的法术系统,但并没有将其完全融汇进游戏里,许多物理系的流派完全不用依赖法术,吸不吸血完全看玩家心情,扛起大宝剑满街追着人砍,你很难说服自己是个吸血鬼。吸血补蓝的设定也更像是个妥协下的设计,用来替代游戏的法术系统,但玩家是“吸血鬼”而不是“吸蓝鬼”,没有办法随心所欲地通过吸血来补充生命值(后期能学到吸血技能,但用处也有限),也没有办法像传统吸血鬼那样化为血雾来去如风,不得不说二次元的吸血鬼也许就是跟我们常识里的不太一样。
这反重力衣角都是那么熟悉
《迸发2》的“违和症”稍微好一些,但那前提是你没有想过“为什么敌人可以拿机枪一梭子弹扫我半条血,但是我却没有枪拿,必须得上去玩贴身肉搏”这样的问题。
宫崎英高曾在采访中表示:“我的游戏开发理念是先开发一个特定的游戏系统,再应用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世界观”。《只狼》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魂系列的一贯设定,战斗节奏更快、角色行动更灵活,在很多人看来更加接近ACT而不是ARPG,但《只狼》那种“简化操作门槛,将所有精力放到战斗体验上”的“魂”味儿依然没有变,它依然继承了魂系列战斗系统的精髓,这也是魂Like们真正值得借鉴的东西。
《只狼》战斗系统依然讲究将玩家所有精力放到战斗体验上
如何用地图设计塑造世界
我们常常赞扬魂系列出色的地图探索和收集元素,地图也设计是个比较难以描述的评价标准,但却是魂Like游戏不得不被魂粉反复审视的游戏元素。魂Like们自然也“深谙此道”,无论是《仁王》《嗜血代码》这样的日式游戏,还是《暗黑血统3》《迸发》这样的欧美系,都将复杂的地图结构、丰富的地图元素、意想不到的地图捷径视为地图设计的目标。
而就和魂系列的战斗系统一样,强调探索和收集的地图元素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设计,用心的打磨后加入到任何游戏中去,玩家都能玩的有滋有味。《嗜血代码》虽然有白教堂这种因为素材大量重复利用而被人吐槽的地图,但“吃神组”规规矩矩地在场景里设计了各种支路、分叉和高低层,探索和收集的乐趣还在;《迸发2》相较前作最大的进步就在于Deck13非常努力地在地图设计上花了心思,地图上丰富的隐藏要素和场景互动弥补了这个游戏其它方面的粗糙。
地图素材的重复利用说到底还是“贫穷”二字
通常在3D游戏的地图设计中,线性关卡或者开放世界都是主流的设计思路。像《仁王》《嗜血代码》那样打完一个关卡再读取下一个关卡是比较稳妥的设计思路,讲究一个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单个关卡的设计里。这些年欧美游戏比较流行的开放世界,《刺客信条》《巫师3》《荒野大镖客:救赎2》则是把所有元素铺在一张白纸上,各个区域分布在平面的不同位置,讲究一个“无缝开放”。
但魂系列给我们的启迪不止于此。目前为止,很少有魂Like去模仿《黑暗之魂》那样的立体纵向的地图设计,甚至很少有游戏有野心像《黑暗之魂》那样敢于用一个无缝的、垂直纵向、四通八达的地图来描绘出黑暗、幽深而神秘的魂世界。这个设计的精髓就在于,它能让玩家感觉到这个世界是真实可信的。我们能站在祭祀场眺望不死镇,也确实能从不死教区坐电梯回来;到达病村的不死人历经磨难,小德隆遗迹的捷径电梯是这个黑暗地底与世界联系的证明;亚诺尔隆德王城的高处不胜寒,地底灰烬湖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孤寂,则是这个立体世界最鲜活的印记。
《黑暗之魂》的地图
对于魂Like来说,这是非常难以模仿的一个“魂”元素,毕竟即使在《黑暗之魂》后续的作品中也没有全部采用初代时这种巧夺天工的设计。《迸发2》其实有在努力,它有一些场景让玩家在较高的建筑群中可以通过滑索来通行,让你可以在高处略微感受到耶利哥市的满目疮痍。制作组也很自信的没有给玩家游戏地图,你需要通过场景的特征来避免迷路。但《迸发2》的规模和制作组的能力终究有限,细节的不足以及需要读取的特性最终不会让玩家对耶利哥市有太多的情感。
《迸发2》在努力的塑造一个立体的耶利哥市
《盐与庇护所》可能是在地图设计上最像魂的游戏。虽然是2D横轴游戏,但《盐与庇护所》在许多地方使用了大量远景来表现场景的层次,让玩家产生不是传统银河城那种封闭房间而是在一个相互联系整体的世界中冒险的感觉。主角海难生还从平地出发,一路杀上风暴堡垒与恶龙搏斗、闯入地下的亡灵地穴面对剥皮二人组,城堡高处的寒风瑟瑟,地底洞穴的静寂幽暗都是非常真切的感受。而由此,SKA所营造的这个无名岛愈发的真实可信,盐世界的秘密也更加神秘诱人。
《盐与庇护所》的地图设计
对于一众魂Like来说,探索和收集要素固然是游戏乐趣所在,但如何能够像魂系列那样通过地图设计来营造一个庞大复杂又真实可信的世界,是需要花心思的地方。
对于“死亡”概念的重塑
通常不同的魂Like游戏会在不同的方向上借鉴一些魂元素,《仁王》《嗜血代码》借鉴了战斗系统,《盐与庇护所》《渎神》借鉴了叙事方式,但无论哪款魂Like,它们在死亡机制上一定都是借鉴魂系列“死后掉魂、怪物重新刷新”的设定。以至于一些像《空洞骑士》这样本质上并不太“魂”的游戏都因为这个设定被有些狭义的归为魂Like,足以可见这个残酷的死亡机制已经成为魂系列的标志。
作为“魂”元素中最容易模仿的设计,这套死亡机制几乎成为所有魂Like的标配,但大多数魂Like看起来更像是将其当作一个商业元素:“我的游戏难度很高,死了要掉‘魂’,魂粉快来买啊”,缺乏对魂系列“死亡”元素的必要理解。
“死亡”应该是魂Like中最普遍的元素
宫崎英高本人曾在采访中表示:“将游戏变得困难不是我的目的,而是这款游戏所必须的元素”。对于魂系列而言,“死亡”其实是游戏主题的一部分。《恶魔之魂》中角色死亡后会进入灵魂状态,每死一次世界都会逐渐“黑化”;《黑暗之魂》中的死亡会让角色失去人性成为活尸化状态。这些设计虽然让游戏难度提高,但本身是一种对游戏背景故事的补充,是游戏世界观的一部分。它能够给予玩家“死亡的意义”,从而作为游戏的机制起到让玩家代入游戏世界的作用。《血源》和《只狼》中的死亡惩罚没有那么重,但是梦境和“影逝二度”的主题依然将“死亡的意义”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血源诅咒:你醒啦》
所以作为一款想要借鉴魂系列死亡惩罚机制的游戏,不去重视“死亡的意义”,是一种画皮不画骨的模仿:《仁王》虽然有守护灵的概念,但却没有对“精华”这个设计做过多的解释;吸血鬼传统理解上是一种不死生物,但在《嗜血代码》里可没有摆着棺材等着失足而死的玩家来重生;按照设计的方向来看,《迸发2》在死后掉落自己的装甲才显得更符合游戏主题,而不是失去什么科技碎片。
《盐与庇护所》之所以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魂Like,就在于它在各方面想要表达的内涵与“魂”有种不谋而合的感觉:游戏里盐的设定是生命的载体和积累,经历和成长越多身上的盐也越多,所以死后会掉落身上盐是非常自洽的一个设计。角色在死亡后会被神秘的僧侣拖尸回避难所然后醒来,而事实上随着剧情的展开玩家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不死身”,至于为什么这座无名岛上到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徘徊于生与死边缘的不死人,是游戏整个世界观和剧情框架的基础。当玩家理清了自己死亡的真相后,在游戏里一次次的“受苦”也变得更有意义。
“在盐中,灵魂的火花是最明亮的”
同样《空洞骑士》之所以经常被归为魂Like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小骑士每次死亡其实也意味着一个容器的破碎,死后的阴影才是本体;《渎神》的跳跳乐和地形杀让人恼火,但角色死后那句拉丁文写的“Exemplaris Excomunicationis(直译是‘逐出教会的典范’)”能够补充一些游戏的背景设定。
受苦与死亡是魂Like最不可避免的特色,“魂”系列一大精髓在于对“死亡”的善加利用,将游戏最鲜明的特色变成游戏内容的一部分。当有游戏做到这一点时,那股魂味儿自然扑面而来。
《渎神》的开场,一堆和你一样死去的忏悔者
反潮流的碎片化叙事
不得不说我还是蛮喜欢《渎神》的,作为一款很有魂味儿的银河城游戏,《渎神》有相当优秀的美术风格、畅快的打击手感以及很吸引人的荒诞与黑暗世界观。来自西班牙的开发组The Game Kitchen选择用魂系列著名的碎片化叙事方式来向人们描绘这个诡异的神话背景故事:晦涩的道具说明、语焉不详的NPC、充满细节的场景、特征明显的怪物与BOSS。
在这种叙事方式的影响下,《渎神》整个游戏的剧情显得非常晦涩难懂,很多通关游戏的玩家都不一定很清楚游戏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但就是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很神秘、很有范儿,符合神话背景的主题。
同样的,《空洞骑士》《盐与庇护所》也是以碎片化的方式来叙事并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而两款游戏也都是以神灵、破碎而黑暗的世界为背景。似乎碎片化的叙事非常适合用来讲述这种黑暗奇幻的神话主题。《迸发》这种近未来科技背景的游戏就缺乏足够的神秘感,《嗜血代码》的二次元属性让游戏缺乏严肃感,《仁王》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画面表现力的需求强于剧情故事,这些魂Like都没有过多的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其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仁王》《嗜血代码》这样的魂Like并没有采用过多的碎片化叙事
宫崎英高曾经明确的表示过:“我不是不喜欢直接叙事,但我确实不擅长在游戏中叙事。”相比起战斗系统、地图设计、死亡机制等魂系列特色,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其实更像是一个“美丽的巧合”:FS社和宫崎英高都不善于正面叙事,他们得找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碎片化叙事对游戏开发成本的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大量过场动画、人物演出配音、对话脚本来堆叠出游戏演出效果,却能为游戏营造出特有的沉浸式体验。但其实无论是《渎神》《空洞骑士》《盐与庇护所》这些魂Like,还是《黑暗之魂》系列本身,碎片化除了让大批魂学家、空学家对游戏背景故事进行各种解读和分析外,还会留下一些无法自洽的设定以及越来越大的谜团。碎片化叙事也许是个新颖的表达方式,但它极其考验开发者对游戏背景故事的想象和创造力、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不善叙事”的宫崎英高匆匆地用《环印城》结束了《黑暗之魂》系列,在剧情故事上却不能算是完美的收尾。
对于不熟悉西班牙宗教故事的玩家来说,《渎神》的故事过于晦涩
从叙事方式来说,碎片化叙事是对传统游戏电影化叙事的反潮流探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是完全相互矛盾的存在,或者说,如何将两者有效的结合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Remedy一直是电影化叙事的先锋,但在新作《控制》中他们采用了大量环境叙事的手法来对游戏的背景做补充。游戏中大量散布在各处的文档、录音、录像对游戏超自然世界观的塑造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相对于Remedy之前的游戏,《控制》的过场演出大幅的减少,碎片化的叙事将 《控制》神秘、悬疑的科幻背景主题表达的更加吸引人,“联邦控制局”也因为大量环境细节的堆叠显得更加逼真。
《控制》采用的碎片化叙事恰到好处
对于电子游戏来说,电影化叙事一直是我们在追求的,而碎片化叙事却更像是电子游戏独特的叙事方式。一味的追求碎片化叙事并不太可取,寻求两者的结合也许是魂Like们应该尝试的方式。
人性之恶
魂系列联机模式的思路最初来源于宫崎英高一次雪道行车的经历。由于山道积雪严重,在山坡高处的车非常容易滑坡。和宫崎英高同行的人自发组织起来,将高处的车推上坡顶以便让交通恢复运行。宫崎英高在顺利离开雪道后非常想要感谢帮助他的司机们,但由于路况的问题他不可能再回头,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也几乎不会再见面。
这一段很独特的人际交往经历让宫崎英高感慨万千,并运用到了魂的世界中,通过留言、幻影、召唤印记,玩家会被完全不认识的人帮助,也会帮助到完全不认识的人,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战胜眼前的黑暗。所以魂系列特殊的多人游戏模式核心的价值就是:得到志同道合陌生人帮助时的感动。
创作者都有一颗感性的心
自从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后,多人联网游戏就慢慢地成为了更加主流、更加大众化的游戏方式。然而多人游戏有时候并不能增加玩家的游戏体验,无论是PVE还是PVP游戏,人与人之间不同三观矛盾所激发的负面情绪反而因为互联网的虚拟属性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我个人最害怕的其实是人性之恶。”宫崎英高在最近采访时表示和自己设计的那些丑陋怪物相比,人之恶更让他惧怕。正因为惧怕人之恶,所以他想要在游戏中表达人性之光。
和他有同一想法的不止一人。《尼尔:机械纪元》的关底当玩家寡不敌众时,无数不相识的陌生玩家通过牺牲自己来帮助玩家过关,成就了游戏史上非常经典的一个桥段。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这种和陌生人一起克服难关的理念却是和魂系列类似的。横尾太郎和宫崎英高有着共同的偶像上田文人,可见他们对多人游戏的理解也有着许多不谋而合。
而另一个和他们不谋而合的日本制作人就是小岛秀夫了,虽然《死亡搁浅》还没有发售,但从小岛监督的采访和游戏视频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连接”这一《死亡搁浅》的游戏主题,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之间的联系,在孤独的世界中受到陌生人的帮助,一起完成目标克服困难,这也和魂系列联机机制的内核相符。魂系列的联机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而《死亡搁浅》则很可能是对其的完善和补充。
其实这种“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的精神,我们已经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感受过,比如《攻壳机动队》的“Stand Alone Complex”,还是《V字仇杀队》的政治童话。但对于游戏来说,你不能把《尼尔:机械纪元》《死亡搁浅》去当作魂Like,只能说在这一点上,宫崎监督对于人性的理解还是孤独的。
《死亡搁浅》的“连接”也很有魂味儿
魂系列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去年11月,宫崎英高在伦敦举行的金摇杆颁奖典礼上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虽然这不是宫崎监督获得的第一个终身成就奖 --- 前不久他又在巴西游戏展上的了一个,但金摇杆终身成就奖的分量是很足的:在他之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游戏制作人有小岛秀夫、岩田聪、席德梅尔以及生化奇兵之父肯?莱文。足以说明业界对宫崎英高和魂系列的肯定。
但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魂系列的精神就是一种骨子里的“反传统”:战斗系统是对日式动作游戏的离经叛道;死亡惩罚机制和如今提倡的“游戏正面体验”模式格格不入;将整个游戏世界用立体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手笔至今鲜有人尝试;碎片化的叙事给看惯了播片话痨的玩家一种别样体验;非即时联机的机制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还未有定论。
宫崎英高获得金摇杆终身成就奖
随着“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魂Like也慢慢衍生成了一个独特的游戏分支,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加入“魂”的元素,人们也越来越积极的去争论一款游戏是否“魂Like”。
但其实游戏的标签并没有那么重要,在游戏类型越来越复合化、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与其讨论游戏是否属于“魂Like”,远不如分析“魂”元素在游戏中的作用和拓展来的更有意义。
《仁王》和《只狼》属不属于魂Like很重要吗,他们对于魂式战斗系统的改变将对日式动作游戏产生巨大的影响;《渎神》将死亡惩罚机改的比魂系列更人性化一些,但却被指责改错的了重点;当《嗜血代码》的白教堂成为玩家吐槽对象的时候,人们才想念起魂系列精巧的地图设计来;Remedy一直都是游戏电影化叙事的先锋,但《控制》里的碎片化叙事元素证明两者有很大的结合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死亡搁浅》为我们演示将“非即时联机元素”作为游戏主题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效果……
魂系列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我会回答:在游戏产业工业化越来越兴盛的背景下,魂系列告诉了人们什么是“设计的价值”;在公式化、模块化元素充斥游戏的今天,宫崎英高和他的魂系列展现了匠人精神的可贵。也许这才是魂Like们值得追随的精神。
我们究竟该传怎样的火?
作者:wayway来源:游民星空
地址:https://www.gamersky.com/zl/column/201911/12363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