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游戏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各类型法律纠纷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有鉴于此,手游那点事与有着资深游戏行业相关法律经验的杨杰律师团队联合推出了《“游”法可依》这一旨在为广大游戏企业主普及游戏相关法律知识的栏目。
在每期的《“游”法可依》当中,手游那点事都会列举当下移动游戏市场中最受关注的法律纠纷案例,并邀请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杨杰律师团队中的资深专业律师进行法律层面上的解读。而第三期的《“游”法可依》,便来探讨一下近期频发的国内厂商抄袭海外游戏背后的法律风险。
行业背景
一款《绝地求生》,带出了一个20亿元规模的“大逃杀”市场。在官方完整版尚没有推出之时,国内一众的游戏厂商已经蠢蠢欲动,筹划甚至已经开始研发自己的“大逃杀”手游,希望能抢占市场。而如果说“大逃杀”类手游只是对原作在玩法上的借鉴,那么深圳迷你玩推出的《迷你世界》,则无疑是抄袭。以至于《我的世界》的中国代理方网易游戏发出维权函,要求《迷你世界》下架。
真实案例
案例一:今年8月29日,《我的世界》的中国大陆地区独家代理运营方网易游戏发布公告,公司已经发出维权函,表示《迷你世界》抄袭了《我的世界》游戏源代码,并在游戏内大量抄袭《我的世界》上百个游戏核心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我的世界》核心玩法、游戏美术、游戏道具、游戏元素设置以及游戏数值。网易游戏认为深圳市迷你玩科技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产品《迷你世界》已经对《我的世界》造成了游戏权益上的损害,要求立即将该游戏删除下架处理,并进一步停止侵权行为。
网易发布的维权函
案例二:2014年11月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就暴雪娱乐及网易公司诉上海游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作出判决。法院认为《卧龙传说-三国名将传》使用了与《炉石传说:魔兽英雄传》相同的游戏规则,还在游戏标识、界而等方面对《炉石传说:魔兽英雄传》进行了全面的模仿。要求上海游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停止通过信息网络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运营、发行《卧龙传说-三国名将传》,并对暴雪娱乐和网易公司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媒体点评
游戏抄袭,似乎是国内厂商始终绕不开的一道坎。相较于借鉴国内游戏,海外成熟的游戏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加上海外厂商维权的难度重重,因此不少厂商铤而走险,选择抄袭海外的游戏。即便是海外研发商或者国内代理商选择起诉抄袭企业,因为市场空间大、维权周期长等种种原因,不少游戏在下架前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也是抄袭海外游戏现状频发的根本原因。
律师点评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选择借鉴或抄袭海外游戏?
游戏是一种与用户使用习惯、审美偏向等关联比较紧密的一种内容产品,因此不同地区游戏玩家对游戏类型、风格有着不同的偏好。但是目前出现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选择借鉴甚至抄袭海外游戏,可能基于以下的原因:
其一,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激烈,游戏数量日趋增加,游戏内容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当我们打开应用商店任意搜索仙侠游戏、棋牌游戏等,都会出现少则几十款,多则上百款的游戏。打开游戏内容,宠物、坐骑、武器等也都很多似曾相识的设定,这也导致游戏玩家对于类似游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因此无论是游戏内容还是游戏类型,国内游戏厂商想要获得游戏玩家的认可所需要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其二,被借鉴或抄袭的海外游戏一般已经有了良好的市场验证,积累了玩家良好的口碑,甚至某些海外游戏不仅在运营上取得成功,更是已经有一定的品牌效应IP价值,借鉴此类海外游戏能够轻松吸引玩家,从而获得市场的成功。
其三,一些国内游戏厂商大胆抄袭海外游戏,可能心理上认为,海外游戏的权利人无法在国内维权或者在国内维权的成本很高,因此,怀抱一种侥幸心理,对海外游戏实施一种打擦边球的行为。
海外开发者在个人社交网络上痛斥中国开发商抄袭了他的游戏
二、海外游戏和国内游戏的抄袭方法有什么不同?
常见的对国内游戏的抄袭,首先,抄袭游戏名称,简单直接的用已有的游戏套用一款知名游戏的名称,简称游戏换名,这种抄袭方式最便捷成本最低,是最常见的一种抄袭方式。其次,抄袭美术素材,简称游戏换皮,游戏厂商可能会抄袭某些游戏的某些核心美术元素,例如主角形象变更为某知名游戏的主角形象,这种抄袭方式虽然对美术元素进行了修改,但仍然是比较容易的抄袭方式。第三,抄袭游戏的玩法,这类抄袭方式可能会从游戏的背景设定、游戏场景、故事发展、数值等级、核心要素等各方面进行借鉴抄袭。
相较于对国内游戏的抄袭方式,国外游戏基本上也会通过以上的三个方面进行抄袭,但是,海外游戏抄袭的特点更加聚集在美术素材和游戏玩法的抄袭上,因为海外游戏语言版本的差异,游戏名称、脚本、故事等的照搬对于国内玩家的吸引力度不是特别直接,而美术素材和游戏玩法则能给游戏玩家带来直观的感受,因此,基于以上的特点,对于抄袭海外游戏的法律风险也是有所不同。
三、游戏研发商不在国内,抄袭海外游戏没有法律风险?
有些游戏厂商认为海外游戏的研发商不在国内,因此抄袭海外游戏在国内运营没有法律风险。显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游戏产品是一种集合了计算机软件代码、美术素材、音乐素材等一系列作品的一种产品。因此对应的作品均有相应的权利人,虽然著作权的保护方式在世界各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相关法律的规定,海外游戏的权利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是受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的,这种条件包括:
1、海外游戏作品权利人的国家地区与中国签订了协议或者共同参加了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
2、海外游戏作品权利人的游戏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
3、海外游戏作品权利人首次在与中国签订协议或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
因此,虽然游戏研发商并非国内厂商,但只要满足以上条件之一,海外游戏权利人的游戏作品均受到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对于抄袭海外游戏的行为,海外游戏权利人当然的享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因游戏厂商不在国内,认为抄袭海外游戏没有法律风险,显然是一种对法律风险没有足够重视,甚至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某海外开发者发布的对比图,右侧为国产抄袭游戏
四、抄袭后只在国内运营,海外权利人无法主张侵权或主张的可能性低?
有游戏厂商在抄袭时是知道这种行为有法律风险,但却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存在法律风险,海外游戏厂商和国内游戏厂商面对的用户不同,市场不同,似乎也不构成正面的竞争关系,海外游戏厂商发现这种侵权行为的可能性不高。
另外,部分游戏厂商认为,即使海外游戏厂商发现了国内游戏的抄袭侵权行为,也可能因为主张侵权的成本高、效果也无法保证,加上国内和海外法律规定的差异等,阻碍海外游戏厂商维权行为。
但是,从目前我们了解和掌握到的信息经验,越来越多的海外游戏厂商开始重视打击各地的抄袭行为。部分海外成功的游戏正版基本被引进国内运营,通过委托国内代理商,对各类游戏抄袭行为进行打击,根据抄袭程度的不同、获利不同等,采取发送律师函、要求下架、停止侵权,甚至诉诸法院,要求赔偿损失等。对没有引进国内的游戏,海外权利人也可通过苹果应用商店等这种全球第三方平台进行投诉,主张侵权游戏停止运营等。针对申请侵权游戏在苹果商店下架问题,我们也将另文跟大家详细介绍。
五、如何降低借鉴海外游戏法律风险?
1、注意区别借鉴和抄袭,在借鉴海外游戏过程中,根据国内法律对游戏作品的保护方式,对于海外游戏借鉴内容进行区别,例如海外游戏中的美术形象、场景等切忌照搬照抄,对海外游戏新颖的玩法和游戏类型则可以适当借鉴;
2、积极配合申诉,面对海外游戏权利人的侵权主张,积极配合第三方渠道的申诉;
3、获得海外游戏的授权,如果在借鉴的游戏已经在国内市场获得成功并可能产生长期收入,不妨考虑联系海外游戏权利人或其国内代理商获得相应素材的授权,可获得共赢的效果;
4、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想要降低借鉴海外游戏的法律风险,最有效的还是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自研获取市场和玩家的认可。
via:手游那点事
声明:游资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游资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